馆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洁、等大为特点。
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
科举考试中的毛笔字体并没有固定的规定,因为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和字体。然而,在科举考试中,书法的水平往往被视为评判考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考生们通常会尽力展现自己的书法才华,以期望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举考试对于书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唐代,科举考试要求考生的书法必须工整规范,符合楷书的标准。到了宋代,随着“院体”、“台阁体”等书法风格的流行,科举考试中对于书法的要求也逐渐向着这些风格靠拢。而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对于书法的要求则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意,考生们也开始尝试在书法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
因此,科举考试中的毛笔字体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考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风格进行书写的。同时,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书法风格的变迁,科举考试对于书法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也使得科举考试中的毛笔字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四科
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草创时期,考试的科目大致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朝是科举制度的确立时期,科举考试除了沿袭隋朝的四科之外,又增加了明法、明书、明算三科。其中明经科中又细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名目。俊士、秀才两科,不久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