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碑背后故事:
1402年,朱棣率部攻下应天,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即位为大明第三任皇帝,是为明成祖。朱棣虽取得了胜利,却急需借用自己的父皇朱元璋来稳定人心。因此他决定在已建成的明孝陵前建造巨型“神功圣德碑”,既可为朱元璋歌功颂德,也能彰显自己对朱元璋的孝心和忠诚,还能向天下臣民宣示新皇帝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1405年8月,朱棣下令征集全国数万工匠,前往六朝时期就已开凿的阳山古采石场,利用其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凿石制碑。为赶工期,石工们被要求风雨无阻、日夜施工,13个月的辛劳开凿,因累死、病死、摔死以及完不成任务被处死的工匠多达三千余人,尸体则被随意埋在附近的坟墓群里,今日阳山“坟头”的村名即由此而来。 但是奇怪的是,这项由皇帝亲自下诏,规模宏大的工程,却在基本成型后因体积太大、无法拖运竖立而被遗弃于荒郊野岭,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烂尾工程”和历史笑柄。原来,当上几年皇帝、帝位已经坐稳的朱棣,见天下太平、人心已定,因此也就不再需要以那个本来就难以托运和竖立的“神功圣德碑”来转移百姓视线、收买人心了,这座用血汗和尸骨凿刻的巨大“碑材”,只能像一个弃婴一样被弃于阳山,而此一“弃”,便是六百余年。 阳山碑材犹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一面是荒谬之至的愚昧决策,另一面却是是千辛万苦的文明之作;一面是皇帝“作秀”的烂尾工程,另一面却是数万工匠的心血汗水。当我们在游览、欣赏这类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如同“阳山问碑”一样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免再犯古人一样的错误,从而遗臭万年。
山根青黑,四十九前后定多灾,法令绕缠,七七之数焉可过。
■山根位于年上、寿上的上部,如果这个部位常出现青黑色,有灾祸、疾病。兰台部位的纹路叫做“法令纹”,又叫“金缕纹”,又叫“寿带纹”,此纹要顺直。如果法令纹紧绷而不显露,缠绕弯曲而不顺直,好像龙蛇飞腾绕唇然后进入口中的,都不是寿相。
女子眼恶,嫁即刑夫,声杀面横,闺房独宿。
■女人的眼睛要清秀细长,如果眼睛又大又圆,向外凸鼓,则为恶相,克夫。女人声音沙哑好像破锣敲响,面部皮肉横生,注定会成为寡妇。
额尖身反,虽三嫁而未休,颧露声雄,纵七夫亡不了。
“天下第一福”是指在恭王府花园的一块康熙御笔福字碑,民间称为“福字碑”。这个福字是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亲手所写,笔画当中的寿字的最后一笔一气呵成,喻意“福寿双全”,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在康熙皇帝所写的诸多福字中,唯有这块福字碑的福字最后点画落在“子”字上,也正是这特殊的一笔,成就了“天下第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