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丢失后,应立即持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补办,而不是挂失!身份证挂失后仍可用,因为二代身份证存在先天缺陷,即使丢失后作补办、挂失处理,但由于没有任何注销措施,也没有密码设定功能,原身份证仍可正常使用。
补办新的身份证后,旧的身份证不会被覆盖,还能继续使用。居民补办身份证时,身份证号码不变,里面的住址等信息一般也不变动,唯一发生变化的是证件的签发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第十条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应当填写《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交验居民户口簿。
第七条规定:公民应当自年满十六周岁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由监护人代为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申领和补办换身份证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申请人的居民户口簿;
2.申请人原申领的居民身份证;
3.申请人的《数码照相回执》;
4.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
办理流程:
1.持上述材料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申请首次办理身份证,并填写申请表。
2.申请表及相关材料证明提交后会进行初步审核,确认无误后,申请人可领到《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领取凭证》
3.在通知时间内,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领取凭证》到办理的派出所领取证件。
点击进入河南省公安厅官网:http://bsdt.henanga.gov.cn/1. 搜索“河南省公安厅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点击进入查询网页
2. 点击“身份证办理进度查询”
3. 在跳出的窗口输入办理的身份证号码,并填写验证码,同时点击查询即可查询到身份证当前办理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是用于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
河南的躲灯风俗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主要涉及新婚媳妇回娘家的活动。
1. 送灯活动:在元宵节期间,新媳妇的娘家会为她举行盛大的送灯活动,称为“追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所送的灯具质量和规模会有所不同。富贵人家可能会送出精致的玻璃宫灯,而一般家庭则是普通的花灯。
2. 引灯意义:除了主灯外,还会附加一个小花灯,俗称“引灯”,象征着引导新婚媳妇早日生育贵子。
3. 婆家招待:在追灯这天,新郎的家庭需要大办酒席,招待来访的亲朋好友。午餐和晚餐的席面讲究程度不同,可能会有多个菜品组成的宴席。
4. 躲灯原因:新媳妇需要在正月十四日回到娘家,并在十六日返回,这个过程中她会避开婆家的灯光,即所谓的“躲灯”。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中,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对新人婚后生活的一种特殊安排。
5. 文化内涵:躲灯习俗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民间活动,它还蕴含着对家族、生育以及婚姻的深层文化意义。通过这样的习俗,社区成员之间得以加强联系,同时也传递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总的来说,河南的躲灯风俗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地方特色的传统习惯,它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一些传统习俗可能有所改变,但躲灯作为文化遗产仍然值得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