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谬谏》是一篇讽刺屈原的诗歌,作者是嫉妒屈原的楚国大臣上官大夫。全诗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尽讽刺之能事。诗中把屈原比作远古神话中的夸父,说他欲求天上之日,结果却渴死在路上。这既是讽刺屈原的政治追求过于理想化,也是嘲讽他的迂腐和不知时务。
楚辞雅称为“楚辞体”、骚体。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部分原文如下:
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赋是汉赋的前身,在汉代被称作“赋”,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散文作品,强调以声韵和歌调来表达思想和感情。楚辞赋的写作特色包括铺陈、夸张、描绘细腻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