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东、下西,长宽比鱼塘的走向,因地制宜,最好选择东西走向,有利于鱼塘的采光,避风浪。池塘宽度保持在28-32米,长宽比在5:1左右,面积在5-6亩。这个宽度是养殖中比较适宜的宽度,便于日常的投饲管理,泼洒药物等。工程中也是常规挖掘机臂长的适宜长度,左右挖掘即可做好池埂,不需要二次挖掘,不浪费人工。
2、埂窄,坡平,深浅宜池塘中埂埂面宽度保持在0.8-1.0米、坡比为1:2-2.5、池塘深度1.5-1.6米即可。埂面窄有利于节约用地,鱼塘风浪小,池埂破坏小。坡比不宜过大,夏季水温高时,池边太浅,水温高影响摄食。池埂的适宜标准有效的节约了开发费用。
室内培养
1)种的采集与分离
用浮游生物网(200目)从池塘沟渠中捞取浮游生物样品,在解剖镜下比较容易将轮虫分离。为避免其它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吸于一清洁的玻片上,经观察后再转到小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以保证轮虫种的纯度。将分离出来的轮虫分成几个小单位分别进行培养,防止可能发生的污染等情况而使轮虫培养失败,从而保持并储备数量充足的原种。
2)容器的准备与消毒
室内水泥池进培养前用25mg/l高锰酸钾进行消毒,一天以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待用。
3)培养用水
培养用水亦须严格消毒。培养前水体须用药物消毒,常用药物为漂白粉。漂白粉可以杀死大部分敌害生物及藻类,具体用量为80 x10-6,因其药效消失快,故经5—7d充分充气后即可使用。但在正式使用前,应以少量轮虫试水,确认轮虫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接种。
4)接种
轮虫的接种密度一般以2~5个/mL为宜。在适宜的温度、饵料、溶氧、光照等条件下,经8~10 d即可扩大培养或收获。
5)饵料投喂
培养轮虫的饵料以酵母和光合细菌等为主。在培养过程中,要保持较好的光照条件。目前培养轮虫较理想的饵料为单胞藻、酵母和光合细菌等。光合细菌对轮虫的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投喂量为5x106—10x106个m1。并根据培养中的具体情况及轮虫胃中内含物的多少来调节投饵量,以吃饱且略有剩余为宜,过多或不足都不利于轮虫的增殖。
在小水体中培养轮虫,投喂酵母后应轻轻搅拌,使之分布均匀,并能增加水体的溶氧量。采用稍大水体进行轮虫培养时,应连续充气,以保证培养水体中的溶氧量,并可防止饵料下沉;(但充气量不宜过大,否则轮虫容易受伤后漂浮在水面一层),以利轮虫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6)温度控制
轮虫适温范围较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为使培养的轮虫达到最快的生长繁殖速度,应注意保温加温。
7)水质控制
轮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水质关系很大。在培养过程中,随着轮虫密度的增加、饵料密度的变化以及轮虫排泄物的积累,水体中的理化因子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应定时观测水质,及时补加新水。
8)轮虫的扩大培养
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充足的饵料,良好的水质及合理的培养方法下,经10d左右的培养,当轮虫的密度达到50个/ml以上时,即可进行扩大培养或采收。
9)采收
当轮虫的密度达到50个/ml以上时即可采收使用。可用200目筛绢制成的专门网具捞取;也可利用轮虫的趋光特性进行光诱,使轮虫集群,然后进行捕捞。为使轮虫培养得以延续,应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使水体中保持一定的轮虫密度,以利再生产(所以要经常检测轮虫的数量,不宜虫多藻少,水色过清,一旦失去平衡,便不好调整)。
养鱼使用酸性水还是碱性水需要根据鱼类的习性来决定,因为不同的鱼类,生活的环境不同,对水的酸碱度要求也是不同的。
常见的观赏鱼中,金鱼、锦鲤、孔雀鱼等,比较喜欢弱碱性的水,而大部分的灯科鱼以及鼠鱼喜欢弱酸性的水质。
几乎所有的观赏鱼都无法在酸性或碱性太强的水中生长,所以养鱼时不要用碱性或酸性太强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