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开始于汉朝。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而在这一天打灯笼的习俗开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就下令在这一天夜晚的时候,皇宫和寺庙里都必须要点灯来表示对佛的尊敬,同时也下令士族庶民都要在这一天挂灯,所以挂灯笼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风俗。
而到了唐代的时候,赏灯的活动更加的繁荣,在这一天,不管是皇宫里还是民间,不仅街道上都挂满了灯笼,而且还要建立高大的灯楼以及灯树等,在唐朝著名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中就有“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等记载。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年新的开始,非常具有仪式感。
以下是一些元宵节的浪漫灯谜:
-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打一植物):谜底是竹子。
-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打一植物):谜底是荷花。
- 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打一昆虫名):谜底是蝴蝶。
-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打一昆虫名):谜底是螃蟹。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打一物):谜底是画。
- 化装完人显俏(打一节日名):谜底是元宵。
元宵节的灯谜最初是用植物叶子、纸张、玉米叶等材料写成的,这些材料通常会被剪成各种形状,如动物、植物、建筑和汉字等。
最早的灯谜被创造出来是在唐朝,当时使用的主要是植物叶子和纸张。在明代,玉米叶子成为一种更广泛使用的材料。现代的灯谜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材料和制作方式得以多样化,如在电子屏幕上显示,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总的来说,元宵节的灯谜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人们沉浸在节日氛围中,增进了彼此的文化认知和感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