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中秋节最传统的食品之一,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宋词中也有关于月饼的描写,如苏轼的《浣溪沙·中秋赏月》中有“家家乞巧望秋月,穷通都在其中。”的句子,他曾经对月饼进行过赞赏,认为月饼不仅是中秋的象征,而且还是饮食文化的一种优秀体现。月饼象征团聚和美好,宋代文人雅士也常以月饼为主题,进行创作。总的来说,月饼在宋词中的描写不仅是食品的赞美,更是对文化、传统和人情味的体现。
- 唐代:月饼原叫“胡饼”,传说高祖李渊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另外,关于“月饼”这个称谓的出现,还有一种流传的说法。
- 北宋:月饼解锁了新的名称“宫饼”“月团”“小饼”,宫廷吃宫饼,民间吃月团,此时的宫饼、月团已经有了现代月饼的雏形。
- 南宋:“月饼”一词终于白纸黑字地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
- 明代:中秋吃月饼开始在民间流传。
-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出现了五仁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