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
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
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
每战力求速决。
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
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
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有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坎儿井、灵渠等。如今它们还在为人们提供饮用、灌溉用水、防洪等作用,使人们受益千年。
一、都江堰。
都江堰地处四川省岷江上游,建造于秦昭王时期,当时担任蜀郡太守的李冰父子负责建造。古时,因为水灾旱灾严重,于是李冰带领当地民众修建了这条惠及一方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部分构成,其中分水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东边的称之为内江,流入宝瓶口,西边的称之为外江,乃岷江正流。分水鱼嘴的设计,使得洪水时能将水量分流出去,干旱时又能引水如内江,集防洪与灌溉为一体,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建造智慧。
二、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建造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成为运河最早的雏形。后来隋炀帝时期,又一次较大程度地修建,使得运河南北贯通,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如今,京杭大运河依然是水路运输的交通要道,运河沿岸地区获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干道,其意义非凡。
三、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人民又一伟大杰作,其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居多,尤其是新疆地区被广泛使用。坎儿井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小型的蓄水池构成,其利用山体斜坡将水自上而下引流到人们生活的地区,其中暗渠能够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射,从而减少水分蒸发。坎儿井的建造体现了我国古代新疆人民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中充分利用自然的卓越智慧,集文化、生态和历史价值于一身,集中体现了我国独特的井渠文化。